2021年4月19日,mg4355中心和北京互联网法院联合打造的“智慧司法与审判实务”特色示范课程第五讲正式开讲。该门课程由mg4355中心裴炜副教授主持和组织,北京互联网法院综合审判三庭庭长孙铭溪法官主讲,讲授主题为“个人信息及隐私保护的司法实践”。
本次课程内容共分为两节。在第一节中,孙铭溪法官主要围绕个人信息及隐私保护的立法沿革展开。孙铭溪法官首先介绍了美国、德国、日本、欧盟的个人信息及隐私保护的发展史和先进经验,随后,重点讲解了中国个人信息及隐私保护的现状。孙铭溪法官指出用户个人信息作为信息资产中的“高价值资产”,为信息领域新产品、新服务、新业态发展提供重要支持。同时,APP违规收集用户个人信息和滥用问题严重,个人信息泄露事件频发,用户权益受到极大侵害。因此,个人信息的保护需政策法规、标准规范、技术检测协同推进,持续规范产业生态。最后,孙铭溪法官详细讲解了《网络安全法》、《民法典》、《个人信息保护法(草案)》以及《个人信息安全规范》中关于个人信息保护的不同规定。
在第二节中,孙铭溪法官主要围绕个人信息保护的案例展开。通过“微信读书案”明确了个人信息的识别性和关联性两大认定标准,分析了涉案争议焦点“好友关系”、“读书记录”是否构成个人隐私,对个人信息、敏感信息与私密信息进行区分;通过“抖音案”介绍了个人信息合理使用的具体情形,引导学生们思考个人信息匿名化的实际理解问题;通过“校友录头像公开案”界定了肖像权与个人信息权益所保护的不同法益;通过“每日优鲜商业短信案”探讨了用户协议效力、退订途径是否有效以及短信费用负担的问题;通过“网剧泄露手机号隐私权案”讲解了侵犯私人生活安宁的构成要件以及泄露行为、实际侵扰行为的法律适用、责任分配问题;通过“女童视频上网隐私权案”明确了公开场所也存在隐私、未成年人利益保护最大化原则。以上案例加深了学生们对于个人信息保护司法实践的认识,有助于学生们将法学理论与司法实践相结合。
在课程提问环节,孙铭溪法官和现场同学们进行互动,回答了学生们感兴趣的私密空间界定、信息合法搜集中第三方责任以及隐私计算问题,授课内容获得学生们的一致好评。下一讲将由北京互联网法院肖伟法官围绕“计算机技术在司法实务中的应用原则、方向及路径”主题开讲。